诗词原文
赠别殷四校书
唐·李白
我辈岂是蓬蒿人,
惟怜吐凤句,相示凿龙期。
宝剑藏龙匣,明珠缀凤衣。
终当遇明主,不羡白云归。
作者及朝代
作者:李白
朝代:唐代
作者简介
李白,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,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,被后人誉为“诗仙”,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,想象丰富,语言清新自然,是唐代诗歌的杰出代表之一,李白一生游历四方,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,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译文
我们这些人怎会是平庸之辈,
只怜爱那些如凤吐珠般的佳句,相互展示着如同凿龙求雨的才华。
宝剑藏在龙匣之中,明珠点缀在凤衣之上。
终究会遇到英明的君主,不羡慕那归隐山林的白云生活。
释义
“我辈岂是蓬蒿人”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,认为自己绝非平庸之辈。“惟怜吐凤句,相示凿龙期”则是对友人殷四校书才华的赞美,将其诗句比作凤吐珠般珍贵,才华如同凿龙求雨般神奇。“宝剑藏龙匣,明珠缀凤衣”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诗人和友人的才华与身份,如同宝剑藏于龙匣,明珠缀于凤衣,珍贵而显赫。“终当遇明主,不羡白云归”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乐观态度,相信自己和友人终会遇到英明的君主,实现抱负,不羡慕那些归隐山林的人。
赏析
这首诗是李白赠别友人殷四校书之作,诗中充满了对友人才华的赞美和对未来的乐观期待,诗人以“我辈岂是蓬蒿人”开篇,自信而豪迈地表达了自己和友人的不凡之处,接着用“吐凤句”和“凿龙期”来比喻友人的才华,形象生动,富有诗意,后两句则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,描绘了诗人和友人的才华与身份,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,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,意境深远,展现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和丰富想象。
创作背景
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李白与殷四校书的交往有关,殷四校书是李白的朋友之一,两人可能有着共同的文学兴趣和志向,在分别之际,李白写下这首诗以表达对友人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期待,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李白对友人的深厚情谊,也反映了李白对自己和友人才华的自信以及对未来的乐观态度,这首诗也体现了李白诗歌中常见的豪放飘逸和丰富想象的特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