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词原文
渡荆门送别
唐·李白
渡远荆门外,来从楚国游。
山随平野尽,江入大荒流。
月下飞天镜,云生结海楼。
仍怜故乡水,万里送行舟。
江汉饶春色,荆蛮足梦思(此句为根据关键词创意性融入,非原诗直接内容,但可体现诗境)
作者及朝代
作者:李白
朝代:唐代
作者简介
李白,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,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,被后人誉为“诗仙”,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,想象丰富,语言流转自然,是唐代诗歌的一座高峰,李白一生游历四方,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
译文
我乘舟远渡荆门之外,来到古楚国之地游览,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而逐渐消失,长江水奔腾不息,涌入广袤无垠的原野,明月倒映在水中,如同飞下的天镜;江上云霞变幻无穷,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,但我依然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,不远万里送我远行的小舟。
(注:“江汉饶春色,荆蛮足梦思”融入意境:江汉之地春色盎然,荆楚蛮荒之地也足以让人魂牵梦绕。)
释义
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船渡过荆门山,进入楚地的所见所感,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观的变换,表达了诗人对广阔天地的向往和对故乡的依恋之情。“江汉饶春色,荆蛮足梦思”一句,虽非原诗直接内容,但可理解为江汉地区春色迷人,荆楚之地充满了令人向往的梦境与思绪。
赏析
这首诗以壮阔的自然景观为背景,展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深邃的情感,诗中“山随平野尽,江入大荒流”一句,生动地描绘了从山区进入平原的壮丽景象,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,而“仍怜故乡水,万里送行舟”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,情感真挚,动人心弦。
“江汉饶春色,荆蛮足梦思”一句,虽为创意性融入,但恰好与诗中的意境相呼应,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内涵,使读者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,也能感受到诗人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谊。
创作背景
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漫游时所作,李白在出蜀后,沿长江东下,经过荆门山一带,被这里的自然风光所吸引,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,诗中不仅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,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憧憬,展现了诗人青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浪漫情怀。